數位時代的轉變 …

隨著電腦科技的迅速發展,各領域幾乎無一倖免地隨之起舞而邁向 數位化 行列之中,對攝影領域而言;攝影術自發明之初到現在的類比特質,似乎也隨著科技數位化發展下面臨了莫大變化與挑戰。就攝影流程來說;傳統類比式底片攝影是:底片、沖洗、放相,以底片相機拍攝底片(黑白、彩色、正片、負片)潛影,再將底片經過化學變化顯示出影像,最後將底片影像轉換到相紙上,完成整個攝影的過程。而數位攝影則是數位檔案取代底片、沖洗的過程已消失、印表機輸出代替了放相,重新以輸入、顯式、輸出三個階段來完成:首先以數位相機(數位機背)產生數位影像檔,再由電腦透過螢幕顯示出影像,最終利用印表機或印刷機設備作圖像的輸出。

傳統底片攝影注重光學、化學、色彩學領域的深入探究,例如:了解鏡頭光學解像力的優劣,運用最佳鏡頭解像力提昇攝影底片及放相中的相片品質,追求影像極致的清晰度。化學部分以精確的化學成分和比例泡製沖洗底片或相紙藥水,嚴格控管顯像中的步驟與過程,其中更以時間與溫度的相互配合被視為是主要的關鍵。色彩方面對於光源和底片色溫所呈現出來的顏色以及彼此間相對的反應,深入了解並適當地使用濾色片進行輔助,配合底片特性運用,精確的控制攝影時所需的色彩表現。

然而數位攝影卻需要以光電學、色度學、以及影像科學來建立應用的基礎,例如:從物理量化角度可利用各式檢測導表,經由軟體計算取得數位相機或數位機背適當的銳利參數值,以及使用不同色差公式(DE 00、DE 94、DE…),評估影像色彩的差異。視覺心理物理方面利用模擬標準照明體光源的暗室下,進行影像視覺評估、不同性質的比對法和計算方式,可以獲得非主觀的影像應用數據。並在 ICC 色彩管理架構下,建立來源、顯示、目的端色彩特性描述(色彩描述檔)提供影像在跨媒體設備中的一致性。

應用上,黑白底片攝影注重場景中,反差太大或不足地方利用濾鏡進行增減效果的運用,暗房沖洗技巧在底片沖顯過程中以控制時間與溫度調整曝光量、反差及顆粒,放相時運用適當反差強度相紙或濾鏡增加或減少影像整體反差效果,底片放相時善用各種形狀和大小的道具以遮光方式進行局部的增光或減光。彩色底片攝影在專業上大部分使用正片及大型4 X 5相機,重視景深&透視的操作技術、打光技巧在於對於光&物體表面特質的了解與善用,底片使用需以底片特性中色彩敏感度、感光度、顆粒度為考量,沖片品質慎選沖片公司對底片色彩準確、飽和、穩定性等項目的掌控。

反觀數位攝影:由於感光元件(CCD)與底片色彩特性和動態範圍不同,攝影時不適合過度的曝光和過高的光比,如果曝光不足則容易在暗部產生雜訊現象,除此之外,數位攝影必須熟悉電腦,擅於操控數位相機專屬應用軟體、液晶螢幕、噴墨印表機與相關的影像優化、色域轉換、網點轉譯等應用程式,建構鏡頭最佳解像力光圈與相機銳利參數值資料,製作精確的數位相機、液晶螢幕、噴墨印表機色彩描述檔,套用適當的階調曲線,並視所需添加合宜的偏好設定,形成個性化攝影流程。

綜觀攝影知識與技術的進化與演變,自數位相機發明之後,知名相機品牌製造商,如雨後春筍般的推出該商品,並在經濟與效益訴求層面進行大量文宣廣告下,攝影領域已慢慢地開啟另一扇數位之門,數位相機的興起與普及,改變了人們保存影像的方式,更對攝影所需的知識與技術造成相當程度的蛻變,攝影所使用的底片轉換為數位檔案、沖洗底片已不復存在、放相部分也由印表機和數位輸出機所取代,攝影知識與技術門檻也比起以往低落許多,一般非專業人士不須經過長期的訓練便可進入,如今傳統底片攝影已一步一步的退出消費市場而走入歷史,起而代之的數位攝影卻深入一般家庭以及專業領域應用的每個角落。